重要的不是蘋果

──記近代物理學之父牛頓

          阮無袂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頂峰人物。他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他關於白光是由七色光合成的發現,奠定了光學的基礎。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還把數學導入其它類別的科學中,也使得數學成為描述宇宙運動的最基本的語言……

  和牛頓一起負有盛名的,還有一只據說是在他面前落地、導致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的蘋果。人們給了這一只似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水果以崇高的地位。可是,真的是一個小小的水果,導致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嗎?

  小小遺腹子

  牛頓(Isaac Newton)於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的一個農夫家庭。在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病逝了。牛頓還是一個早產兒,眼看就要養不活了。母親哈拿在絕望中想起聖經上也有一個名叫哈拿的女子,曾在困苦中向上帝禱告:“你若垂聽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撒上》1:11)

  牛頓的母親,便發出了同樣的禱告。

  母親的這一禱告,奠定了牛頓一生的信仰的基礎。牛頓始終認為,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他常與母親一同禱告。1662年,他大學二年級時,在課堂筆記的空白處,寫下了:

  “上帝啊!

  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

  且因為敬畏你,

  而不畏懼人。”

  那時的牛頓,似乎就已預感到,人世間將要施給他的壓力。

  1661年,牛頓進入英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劍橋三一學院。他很窮,所以必須做老師的實驗助手,以此賺取生活費。他因而非常接近大學中的優秀教授,有机會學習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牛頓後來的名言“我看的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樣而來的。

  這些“巨人”中,有一個名叫亨利•摩爾(Henry More)的教授,給予了牛頓極大的幫助。摩爾是著名的數學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憑著老師的敏銳直覺,一下子發現了牛頓的與眾不同。他於是給牛頓“開小灶”,並長年提供這個窮學生生活費。他還告訴牛頓:

  “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目的,是要人認識他,尋求他,感謝他。若有人輕看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沒有的才算神蹟,那是自大。”“教育是一種道德與思考的培育,而道德的準則來自上帝。因此教育與信仰是相輔相成的。”

  萬有引力

  1665年,英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大學也停了課。在這兩年多無課可上、無處可去的時間裡,牛頓的“人生思想邁向巔峰”(牛頓語)。他習慣於在花園長時間地禱告和默想,習慣於在信仰中思索科學,在科學中沉思信仰。他堅信因為有神掌管宇宙,所以宇宙才是有序的,科學家們才有研究科學規律的可能性。

  萬有引力的發現,就要感謝牛頓的這一思想方式。據牛頓的好友史塔克利(Stukeley)說,他確實是由花園中一個掉落的蘋果想到了萬有引力,以致於蘋果後來成了萬有引力的標誌。但是,蘋果,以及其它任何的水果,都不能保証牛頓一定發現萬有引力。真正導致牛頓有此偉大發現的,是他的信念,以及他在花園中禱告和默想的習慣。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Manuel),1968年在他所著的《牛頓傳》中寫下:“近代的科學是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牛頓在二十七歲時就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他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世名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覆提到他的“机械論”與神的關係。牛頓認為机械論就是神掌管宇宙的法則,是神擺在宇宙裡讓人了解他的能力的法則。他寫著:

  “如同生來瞎眼的人不了解光,

  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

  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

  我們只能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了解他。

  神仍在掌權,

  我們都在他的掌管下。”

  幾乎被逼瘋

  牛頓身為傑出的科學家,喜歡公開表白自己的信仰,又不擅長與人交際,喜愛獨自安靜地工作。現實的社會對他這種善良、單純的人,有時是非常殘酷的。

  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至今還有人說他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有同性戀。有人甚至誣陷他與女人亂搞關係。這種種無情的攻擊搞得牛頓幾乎發瘋。

  1692年,日內瓦來的拜特(Biot)教授大力抨擊牛頓,“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來自對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學的發現……他必須撇清,如果這是科學就不要寫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與上帝有關的就不要放入科學範疇”。拜特一開砲,人們就群起圍攻牛頓。素無防備的牛頓幾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學的刑場上,接受無情的攻擊。

  牛頓百口莫辯。在離群索居的日子裡,他寫到:“史賓塞(John Spencer)的《希伯來的律法》(The Laws of Hebrews),是我困難中的安慰。”

  拾貝殼的孩子

  科學界的攻擊固然使牛頓痛苦,而不見容於其他基督徒,更使牛頓心力交瘁。十七世紀末,英國盛傳“世界末日說”,人們驚恐不已。牛頓則認為,聖經裡提到,這個世界有結束的一天,那是基督耶穌要來審判的時候,但是沒有人知道是哪一天。而且面對末世的態度,應該是感恩多於恐懼,坦然多於逃避。

  牛頓的這種態度,招致了許多偏激的基督徒苦毒的責罵。這種責罵比來自世俗世界的抨擊,更加傷牛頓的心。牛頓在一生中有過一段漫長的信仰動搖期(1698∼1707年)。後來有許多人要証明牛頓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就是引用牛頓這段時間的言行。

  牛頓晚年,名滿歐洲,被英王封為爵士,且身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長達二十幾年,直到去世。他最愛和小孩子們一起玩耍。他曾對他的小侄兒說:“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只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

  牛頓死於1927年3月20日。他寫下:“不管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

  本文改編自《我聽見石頭在唱歌》,作者張文亮,校園書房出版。本文參考書目另有:《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一卷,。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