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歡喜讀舊約》

          文雲怡

  書中處處流露出祂的深情與智慧,從亙古到永遠,祂對人的愛彌久而常新。

  序中言

  楊腓力(Philip Yancey)這本介紹舊約的書,The Bible Jesus Read (註),和一般的解經書或文學評論很不相同,它不偏重說理,也不搜集資料,而是由感性出發,又經理性思考,結論再回到感性。它有些像中國的詩話和詞話,有非常主觀的感受和見解。同時他也用推理和漸進的方式,帶人進入舊約深奧的大門。作者用自己本身讀經的經驗為主軸,中間也穿插了別人解經的心得,以之為輔,使人沿著他的心路歷程而行,讀者極容易跟隨作者的引導,對舊約有新的看法。整本書雖非嚴謹的學術著作,但可讀性很高,是基督徒當讀的一本好書。

  在自序中,作者首先指明這本書並不涵蓋所有舊約的篇章,除了第一章簡略地介紹舊約以外,大部份都是挑選他自己有過懷疑和掙扎的篇章來探索,從《約伯記》,《申命記》,《詩篇》,《傳道書》,到先知書,引導讀者認真思考舊約的價值,進而發出對舊約的讚美與驚嘆。

  第一章 舊約值得讀嗎?

  本書一開始,作者就問:“舊約值得讀嗎?”並提出了一些令人困惑難解的經文來作例子。這些問題也困惑了許多現代的讀者。正因為舊約與現代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一般美國民眾包括基督徒在內,對這佔聖經四分之三的舊約知識非常有限,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十誡包括了哪些誡命,或者挪亞的妻子是誰。就拿教會裡的信徒來說,也有許多人對舊約聖經極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舊約聖經中的一些基本事實。

  作者最初對舊約也是採取迴避的態度,直到後來他被指定要編寫《學生聖經》這本書。作者說他因此的確花了不少時間和努力,但是非常值得,這三十九卷書滿足了他在別的書找不到的滿足,包括新約都無法填滿的飢渴。

  在第一章中,作者又指出舊約乃是數十位作者,橫跨千年所寫的各形各式的作品,其中有詩歌,歷史,講道,短篇故事等等,但內容卻有驚人的一致性,這是神所引導默示的強烈印証。他的岳父諾吳德曾用舊約的經文來戰勝人生的種種試煉,自己也在舊約的經卷找到天路旅程的同伴。藉著舊約聖經,“我找到我自己”。

  第二章 黑暗中的望見

  第二章,作者以“黑暗中的望見”為題目,來探討神和人的關係。二十多歲時,楊腓力是《讀者文摘》雜誌社的新聞記者。他曾採訪過許多身經苦難的人,對人生的痛苦和苦難的問題,他寫了一本書,題目是《當我們痛苦時神在那裡?》。面對苦難的問題,作者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約伯記》,企圖從那裡找答案。因為約伯所問的問題也是我們問的問題。

  作者要我們注意看約伯所遭遇的幕後背景,即《約伯記》的第一和第二章。這地上最好的義人卻要經受最大的苦難,最極端的考驗。但他的信心通過了考驗,神後來大大地祝褔他。約伯受苦時,神並不是不在,神知道而且關心他的一切。神非常在乎我們對祂的信心。在神的計劃裡,人的苦難可以被救贖,或者可以成就更高的善。就像耶穌,祂一生完美無罪,卻忍受種種痛苦,甚至被釘十字架,祂所成就的是極大的勝利。

  第三章 甘苦交集的滋味

  作者用“甘苦交集的滋味”作為第三章的題目,來討論《申命記》中的主要信息。摩西回顧他的一生,語重心長地交代後世子孫,不可忘記神及神的恩惠。摩西是一位偉大的神僕,他以以往慘痛的教訓提醒人們,一再教導後人,我們雖如塵埃,且邪惡頗難防範,懲罰在所難免,神卻願意忘卻我們的罪,祂也記念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神是有恩典的神,祂陪我們走過曠野路,祂愛我們,並不以我們為微不足道。祂愛如塵埃般的人,包括那些在人看來是最渺小的,最卑微的,直到最偉大的。

  摩西的話在新約中也一再被引用:“我們的神是憐憫的神,是賜恩典的神,祂不輕易發怒,而是充滿慈愛。”作者並且強調在新約中,耶穌登山變像時,門徒看見的摩西,是站在應許之地的山上摩西,是蒙愛而與主同行的摩西。

  第四章 心靈點滴皆音符

  第四章探討《詩篇》中難懂的哀悼與咒詛的經文,作者以“心靈點滴皆音符”為題,用許多真實的人物,來說明《詩篇》給人們帶來的鼓勵和安慰。就像人的生命,詩篇常常是紊亂而無條理的,但它可魔術一般改變人。作者在閱讀默想中,感到神藉著《詩篇》對他說話,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自私,論斷別人,以及忽視別人的感覺、觀點等缺點。

  《詩篇》使作者有極大的、魔術般的轉變,讓他不再把焦點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同時也放在周遭的人身上。作者從充滿苦毒的《詩篇》裡,知道人與神可無話不談,人在神面前可以是赤裸敞開的。神會聽我們壓不下去的忿怒,也能容忍我們不適當的表達。也正因如此,神才能來矯正和醫治我們。

  第五章 智慧的終止

  第五章“智慧的終止”談《傳道書》的智慧,作者驚訝地發現,書中有許多與他青少年時期所涉閱的存在主義的作品,有相似的傷感情懷。《傳道書》一開始就說出了人生的結論,“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而《傳道書》的作者,是智慧、錢財、權力集於一身的所羅門王,存在主義的作家們也不是西伯利亞的苦囚或集中營的俘虜,相反地,他們多半生活優裕,在巴黎或哥本哈根的咖啡館閑坐,在比弗利山莊大廈生活。

  《傳道書》所描述的空虛,很能代表現代富裕的西方社會的精神文明狀態。所羅門王的富足可說是史無前例,但是他的語調卻十分絕望,和二十世紀的沙特,卡繆同樣,發現人生的“無意義”。作者認為《傳道書》鄭重地提醒我們,做為人有各種限制,是在神的管制之下,如果我們在生命中追求享樂、財富等等,到頭來不免要失望甚至絕望。我們必須接受我們受造的的地位,記念創造我們的主,生命才有意義。這位遍歷人生的傳道者的最後忠告,就是敬畏神,遵守祂的誡命。

  第六章 神的答覆

  第六章“神的答覆”,討論先知書。當作者摒除成見,仔細閱讀先知書時, 他發現先知們實際上是最“現代”的作家,他們所寫的主題:上帝的沉默,經濟的不均,戰爭,邪惡的得勢,世界的苦難等等,都是現代人在問的問題。在這十七本先知書裡,作者很驚訝地發現,神回答了糾纏先知的許多問題,神為自己管理世界的作法答辯。祂用祂的怨言來回覆人的怨言。

  先知哈巴谷的哀嘆很能反映現代人的心聲:“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

  先知以賽亞也多次求神施恩幫助:“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先知耶利米也曾質問神:“你為何像受驚的人?像不能救人的勇士呢?”神回答了先知的問題,祂並且重覆申明祂對人的愛,應許我們祂會派彌賽亞來拯救人。先知書給人帶來希望,因為靠著對神的信心,人將經歷新天新地。

  作者在最後一章“終極答案的迴響”,用三個問題來完美地將舊約與新約連貫起來:“我們對神重要嗎?”“神關心嗎?”和“神為何不行動?”他指出耶穌是舊約中先知尋求的答案,我們就像那迷失的羊,耶穌是好牧人,祂要找我們,甚至願意為羊捨命。祂也是父親,整天想念那不聽話的浪子,盼望浪子能回到祂的懷抱。

  從耶穌身上,我們看見祂如何回應人間的悲傷與苦難,而祂自己,也經歷了人所能經歷的各種痛苦與絕望。這証明了神對人的關心。

  對第三個問題“神為何不行動”,經過感性和理性的分析,作者堅信上帝的應許,彌賽亞已為我們死而復活,祂將會與我們共同掌管這世界。

  筆者評

  楊腓力的這本書,文筆流暢,以個人經驗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對舊約的經文頗有精闢獨到的見解,讓讀者看見,在舊約的書卷背後,有神凝望人們的眼神。

  書中處處流露出祂的深情與智慧,從亙古到永遠,祂對人的愛彌久而常新。但願這本書不但能幫助基督徒重新燃起讀聖經的好習慣,更能幫助所有讀這本書的人瞭解聖經的真理,成為人類的祝褔。□

  註:Philip Yancey, "The Bible Jesus Rea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9.

  本文作者現住美國北加州。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