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信仰兼容論

──寫在“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際

          周小安

  今年是“五四”運動八十周年,海內海外都有許多的記念活動。我相信,五四運動前後十年左右的新文化運動,對20世記中國的社會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對五四的評價將決定21世記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走向。

一、現代華人中流行的三種觀點

  大体來說,文化思想界對五四有三種不同的評價。一種是肯定與歌頌,另一種是否定與抨擊,第三種是反省與檢討。第三種評價對五四既有肯定,也有否定;既存歌頌,也有抨擊。我對五四的評價大致上屬於第三種。

  五四提出了兩個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科學與民主。我認為,五四強調科學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天看來,五四對科學的看法也有不少問題,特別是在科學與信仰,以及科學與道德等關係上,有許多錯誤。這些問題和錯誤,值得我們認真反省和檢討。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和研究,我發現現代華人中對科學與信仰的關係,有三種不同的立場。第一種認為科學與信仰互相沖突,並主張以科學取代信仰。第二種認為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干,故主張兩者相安無事。第三種認為科學証明信仰,故主張二者互相一致。為方便起見,第一種立場稱為“沖突論”,第二種立場稱為“無關論”,第三種立場稱為“一致論”。

  現代中國大陸的人,特別是大陸知識分子,大部分持守第一種立場,認為科學與信仰互相沖突,兩者水火不容,並主張以科學取代信仰。可以相當肯定地說,他們之所以相當一致地持守“沖突論”立場,原因就在於這是一個五四時期的文化遺產。我這樣說,有二個理由。第一,大部分持“沖突論”立場的中國人,基本上不了解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教信仰。第二,五四時期的主要風頭人物,無論哪個派別,清一色地都持守“科學與信仰沖突”的立場。讓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陳獨秀,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他的觀點被學者稱為:“唯物論科學主義”(註1)。也就是說,他根據歷史唯物論來反對宗教,排斥宗教。而且,他相信歷史唯物論不僅是科學,而且是“完全真理”。

  胡適是與陳獨秀齊名的五四頭面人物。他的立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然主義”。他的立場與陳獨秀的“唯物論科學主義”屬於同一類,可以稱為“世界觀科學主義”。不同的是,陳獨秀的世界觀是歷史唯物論,胡適的世界觀則是自然主義。(註2)

  “五四”時期與陳獨秀,胡適齊名的另一個人物叫蔡元培,他是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這個人素來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著稱。然而,蔡元培同樣持守科學與信仰“沖突論”立場,他多次作講演,寫文章,宣揚科學否定了宗教信仰,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註3)。

  五四時期流行的科學主義思潮,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經過認真的反省與批判。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現代中國大陸人,特別是大陸知識分子,都持守科學與信仰互相沖突的立場的原因。

二、知識發展的三階段論

  眾所周知,19世記法國實証主義的創始人孔德,首先提出所謂“知識發展的三階段論”,即:1.神學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知識以虛構為基本特徵,信仰超自然的力量,用神的意志說明萬物。2.形而上學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追求萬物的根源、本性和終極原因,要求獲得絕對知識。3.實証階段。該階段以科學為基本特徵,尊重經驗、事實、依靠觀察和理性的力量,主要研究現象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初略地回顧一下西方的思想史,便會發現孔德的知識發展三階段似乎與實際符合得蠻不錯。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的話,以這種觀點來解釋西方的思想史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但是,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觀點解釋西方思想史有一個最大的盲點:以為科學可以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科學可以滿足人類的一切需要。事實卻並非如此。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科學並不是萬能的,而且有很大的局限。

  不錯,科學大大地增加了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也大大地增加了人類的物質財富,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但是,科學也有著很大的內在局限性。首先,科學在解決倫理道德問題上無能為力。擁有最新科學知識的人並不一定就是道德高尚的人。科學的發展並不一定伴隨著倫理道德的提高。

  例如,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互換定律。人們既可以利用這個定律開發原子能來造福人類,也可以利用這個定律制造原子彈來毀滅人類。又例如,科學家現在可以成功地制造“複制羊”,有人相信不久也會掌握“複制人”的技術。但如何利用這個技術,誰來掌握這個技術,卻引起許多科學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倫理道德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倫理哲學來解答。

  另外,科學雖然能夠幫助人類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然而,在滿足人類精神和心靈需要的方面,科學顯然是不能勝任的。例如,人性的罪惡問題,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的永恆命運和終極歸屬等問題,還需要宗教來解答。

  第三,科學主要是研究現象的,對於形而上學的問題,不能給予充分解答。最典型的例子是,許多第一流的物理學家,他們大多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對於量子力學的哲學解釋,卻不能統一,而是分成好幾種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量子力學是對微觀世界的完備描述(正統派或哥本哈根學派);有的則認為量子力學的描述不完備(愛因斯坦派)。除此之外,還有統計系綜(ensemble)解釋,隱變量理論,多世界解釋,甚至還有人對量子力學測量作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說明,科學已經不能勝任對自身的解釋,而需要借助於比科學更高一層的學問。

三、新三段論與兼容論

  由於上述種種理由,使我們不能接受孔德提出的知識發展三階段論。我們必須找到另一種更滿意的解釋。

  在這裡,我對西方知識發展的歷史提出一種新的二階段論。

  第一階段為“混合階段”。在古代和中古時期,西方思想學術的特徵是科、哲、神學渾然一体,各自沒有明確的界線。

  第二階段為“分離階段”。十七世記以後,西方率先進入所謂現代化時代。這一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科學與哲學脫離神學,而成為分別自主的學術分枝。自十七世記到二十世記,科學在西方思想學術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與此相應,哲學和神學的地位和影響力則有不斷下降之勢。看起來,歷史似乎在應驗孔德的預言,科學似乎真要取代哲學和神學而獨霸人類知識領域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在當今和未來的時代,科、哲、神學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而是既分別自主,又互相關聯。這個階段可稱為“兼容階段”。

  根據這種立場,科學與神學之間既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又有互相重疊的部分。所以,它們既是分別自主的,又互相發生關聯。

  首先,科學的核心部分是一些特殊經驗,這些特殊經驗是由經驗科學中獲得的實驗數據和歷史研究中收集的客觀証據所組成的。科學的核心部分決定了科學方法的基本特徵是研究的(investigative)。

  神學的核心部分是聖經所記載的神性啟示或神人相遇經驗,其中又特別以耶穌基督的啟示為最高啟示,以基督的救恩為中心。這種神性啟示或神人相遇經驗首先必須由人的信心來回應,其次再尋求理解。從核心來看,科學與神學之間是彼此分離的。

  科學的外圍部分是非經驗的、或超經驗的哲學性原則,或稱為“定形原則”,即對宇宙或自然界的一些基本假設或觀點。例如,“自然的均勻性”假設,規定自然界在空間方位上和時間流程中必須呈現一致性。又例如,有机宇宙觀將自然界視為一個大的有机体;而机械宇宙觀則將宇宙視為一架大机器。

  神學的外圍部分涉及啟示與信仰及世界(包括科學、哲學、文化以及其他宗教)的關係。從外圍來看,科學與神學之間存在著彼此重疊的地方。由於神性啟示或神人相遇經驗是發生在時空之中,因此就與歷史發生關聯。另外,神性啟示中所包含的創造論涉及到整個宇宙和人類的來源及存在狀態,因此就與科學發生關係。

  從上述科學與神學的“兼容論”來看,前面談到的“沖突論”、“無關論”與“一致論”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確的,不過它們各自包含了部分的真理。“無關論”看到了科學與神學有著不同的核心部分,“沖突論”與“合作論”則各自把握了科學與神學關聯部分的兩極。

四、《創世記》與現代科學

  上面我們提出了科學與神學之間既分別自主又互相關聯的兼容論模型。作為這個模型的檢驗,我們不妨應用它討論《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科學的關係。

  “沖突論”認為現代科學的發現,否定了《創世記》第一章的“神創造論”。“一致論”認為現代科學的一切發現,証明了《創世記》第一章所記載的神創造過程的所有細節。“無關論”則認為《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科學無關,二者扯不到一處。

  而根據上節提出的“兼容論”模型,我們對《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科學發現的關係,可以提出二點看法:

  1. 《創世記》第一章所傳遞的中心信息,與現代科學的發現,屬於不同的實在層次。《創世記》的中心信息是宣告神創造的絕對主權,並啟示宇宙人類的終極來源與存在目的。現代科學的種種發現所揭示的,則是宇宙萬物在時空因果的鏈條環節中的事件關聯。因此,我們既不能簡單地說現代科學証明了《創世記》創造過程的細節,也不能武斷地說現代科學否定了《創世記》的“神創造論”。

  2. 我們也不可以說《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科學毫無關係。

  首先來看看《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生物學發現的關係。

  就真正的現代生物學的發現來說,現代考古學証據使我們看到生物的種類與複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增加。而20世記的分子生物學,更讓我們看到生物的組織構造(如DNA,RNA等)的奇妙。這些生物學的發現,一方面使我們相信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演化過程,這使我們在理解《創世記》第一章時,不把那裡的“一天”理解為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另一方面,這些發現也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生物界的奇妙安排與構造,的確指向一位智慧全能的創造者,也就是《創世記》所啟示的神。

  就現代生物學的外圍來說,有一些基本假設(或定形原則),或理論設想,看來與《創世記》發生沖突。例如,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神的創造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秩序的創造,而生物進化論的基本假設則是“遺傳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這兩者看來沒有調和的餘地。然而,如果我們認識到它們分屬於不同的反映實在的層面,那麼上述的緊張就並非所想像的那麼嚴重。

  在這裡,我們不妨拿一位教授講課來作一點說明。一位教授講課,學生通過他口中所說出的話和手所寫的字來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思想。這與神經學家通過測量他的腦電信號所得的結論看來很不相同,但由於這兩種認識分屬於不同的層面,故可以彼此兼容。只有當人把生物學中的基本假設(或定形原則)當作普遍的哲學原理時,才會與《創世記》第一章發生真正的沖突。

  不過,現代生物學中有些部分,的確與《創世記》第一章發生沖突,如認為“生命是從無生命中偶然產生”,“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等。然而,這些部分大都是一些未經証實的理論設想,它們屬於生物學的外圍,隨時都可能被修正。因此,問題其實並非所想像的那麼嚴重。

  再來看看《創世記》第一章與現代天文、物理學發現的關係。就真正的科學發現來說,現代天文、物理學發現宇宙的奇妙:宇宙雖然浩瀚廣大,但其物質構成卻十分單純而統一。而且,這些物質構成都嚴格遵行普遍性的、極精緻的數學定理。宇宙的同一性與規律性是現代天文、物理學自身無法充分解釋的,它們無疑指向一位超乎宇宙之上的根源,也就是《創世記》第一章所啟示的上帝。

  又例如在19世記以前,牛頓力學所描述的机械世界觀,以及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定律,使人們十分相信宇宙是永恆無限的,自在永在的,因此不需要神的創造。然而,20世記天文、物理學上的許多發現,使人們認識到這個宇宙是有限的,也是有年齡的。這說明,宇宙有一個開始,正如《創世記》第一章所啟示的一樣。

  不過,就現代天文、物理學的外圍來說,有一些基本假設(或定形原則)或理論設想,看來與《創世記》發生沖突。經典的例子是拉普拉斯的机械決定主義,認為一旦宇宙在某個時刻的狀態一經確定,就一勞永逸地決定了宇宙的狀態,因此不再需要假設的神。另一個當代的例子是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提出的一個宇宙模型,其中不存在宇宙的起始問題。然而,我們知道,20世記量子力學徹底否定了拉普拉斯的觀點,而霍金的宇宙模型則是高度猜想性的,其中通過引入虛時間而撇開了邊界條件的問題(即所謂“無邊界條件的邊界條件”)。而且,還有比霍金的宇宙模型更好的宇宙模型。所以,上述的緊張其實並非所想像的那麼嚴重。

  總之,現代天文、物理學以及生物學的最新發現,與《創世記》第一章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我們並不要求《創世記》第一章的創造過程,在所有細節上都與現代科學的發現一一對應。□

  注釋

  (1)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文存》第二集卷二。

  (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美學文選》。

  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加拿大理論物理博士。現居溫哥華。

  編者註:從創刊號起,本刊有許多文章討論科學與信仰的關係。今年度也有六篇討論創造論與現代科學。歡迎學有專長的作者們繼續交流探討。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